体验、成长、感悟——记赴美研修行前培训(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刘蓉)

发布时间:2020-03-20    来源: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   作者:系统管理员


  炎炎夏日,有这样一群追梦人:他们是影子教师,他们“聚是一团火,散作满天星”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浦东新区赴美六期教师。很荣幸,有幸成为浦东新区赴美六期的一员,让我站在“5”(从教满5年)这个关键的节点上,以一种新视角思考教与学。

  7月8日——19日,为期11天的“6+5”赴美行前培训,是7月带给我的一段充实时光。背起书包,重回学生时代;静心思考,迈向新的起点。

  一、团队的凝聚力,使人奋进

  一个人独行,你可以走的很快;一群人同行,你才可以走的很远。在赴美六期的大家庭中,有30个“学生”,我们来自浦东新区的各个学校,在此之前,我们几乎未曾谋面、互不相识。但是,11天的集中培训,让我感觉到强大的力量:凝聚、共进。每天学习结束后,有老师笔记共享;每天晚上回家后,有老师会把预习的内容在群里进行分享;每天讲座间隙,有大家互相的鼓励。我感觉到,这种向上的正能量在推动着我前进,就好像在你需要向上攀登的时候伸出了一双手在牵引着你。我想:这就是同行的力量!我们没有时间进行凝聚力建设,但就是这么浑然天成的配合起来,为什么呢?——也许,我们的心中都怀揣着对教育的梦想,是这份梦想点燃了激情,带来了热情。感谢团队,让我感受到了积极、专注的状态,使人奋进。

  二、专家的引领力,促人成长

  在11天的培训中,我们实行的是“6+5”模式。6是为期6天的国内专家团专题讲座,5是为期5天的外教专业培训。每场的交流,都让人有所启发、有所顿悟。

  国内专家指导篇

  1. 注重专业素养,提升教育内涵

  教育专家赵才欣老师《问、纳、鉴、融、创——“影子教师”赴美研修五慧思想》专题讲座的行前追问,让我重新思考:何为学生的学习过程?学习过程是课堂形态最本真的呈现,在传统课堂模式与现代课堂模式、东方课堂文化与西方课堂文化在这个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。现代课堂需向重差异性、过程性、问题探究、情景构建、学会学习等方面转向,才能更好地关注学习过程,让学习过程自然发生。

  张华教授《论素养本位课堂教学》将学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,让我对现代教育的学生自由与教师自主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怎么思考要比思考什么更重要。通过问题—假设—行动判断是否具有高阶思维,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印证复杂交往能力。

  安桂清教授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》聚焦真实课例,用一个个鲜活的行动案例实现如何在课堂中做研究。课堂每天真实在发生,我们真的会课堂观察了吗?听过安教授的报告,要想真正做到“以学观教”,需要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:实施—观察—反思—再一次实施—反思,需要的是基于理论的设计过程,需要的是一个严谨的数据驱动过程,才能构建起学习共同体。

  2. 中外对比研究,领略前瞻教育

  郑钢老师《带着三只眼看美国教育》、《美国SCORE模式暨课堂DOK问题设计》带领我们提前走进美国教育。看美国教育,我们需要:洞察力、辨察力、问察力:能通过现象看本质;能辨证分析找对比;能主动探问最大化。Score模式的学习,在郑老师的带领下,我体验了T-P-S方法,在有限的时间达成了自主分析与团队分享融合的良好效果。除了讲座本身带给我的震撼,还有郑钢老师本人的钻研与敬业。作为赴美三期的班长,赴美研究虽然只有28天,但是他的研究一直在路上。

  3. 开展语言实训,突破语言瓶颈

  语言,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。赴美研修,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、询问、观察,怎能有效地关注教育教学的进行?英语,成为了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老师们都需要重拾的重要工具。特级教师徐子祥带着我们think&talk。他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、感染着我们的同时也鼓励着我们大胆地讲。两天的集中培训虽不长,但是必备语言技能、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着实学到不少。

  4. 承担种子使命,激发无限能量

  在6天的中文培训里,我们还聆听了数位赴美的师兄师姐传经送宝。他们把自己比作种子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种子的使命。赴美研修,他们关注的教育热点各不相同,他们收获的内容也有差异,但是从他们身上,我读到的热情与责任却是相同的。愿:我也能在这个充满理想与追求的团队里,沿着前人的脚步追梦!

  外教专业培训篇

  5天外教专业培训,零距离体验美式教育。在美式课堂中,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、师生之间的启发与引导、美式思维的课堂互动,我体验着,成长着,感悟着。这次体验,虽只是美国教育的“冰山一角”,但它开启的眼界、引发的思维碰撞与冲突,值得我静静揣摩:

  1. 学习反思真实地融入于学习过程

  学习怎么检验?我想大多数老师应该和我想到同一种方式:出份试卷测一测。这毋庸置疑地可以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。但是,这种方式是单向的,学生是被动位置,积极与主动性很难被激发。我发现:美国课堂使用Parking Lot的方式将反思真实地融入了学习过程。它以便利贴的方式,让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,写下自己的收获、感受,甚至是问题。老师在课后完成Parking Lot分析统计。通过数据的分析,可以清楚的掌握学生学习程度,有疑问的地方利用第二天课程的几分钟重点讨论。学习反思就如此真实地融入了学习过程,而且实现了双向感知。

  2. 证据是一切科学的有力说明

  科学结论的得出不是凭空想象,也不是看支持人数的多少,需要它来说明:证据。就如近年来,国内学者也提出:我们的孩子需要想科学家一样去思考。在Mark&Kim的科学课上,我看到的不是理论、不是公式,是一个个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问题、以及去合作解决问题积极思考的思维过程。棉花糖游戏、分糖果计算、蜡烛实验、气球爆破实验,一个个真实看到的现象,迫不及待地引导我去探究原因。我想:我们成年人都玩的不亦乐乎,何况孩子们呢?孩子们真正需要的,从不是我们给的,而是他们确实想知道的。

  3. 理论有助于实践的开展,也可以在实践中被检验

  作为一名一线地理教师,我是教育实践者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有效性,这是每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。在从教即将第6个年头的时候,我是不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者特色?接下来的第二个5年我打算如何做?我想:适时补充教育教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。无论是DOK(深度学习)、BT(布鲁姆分类法)、Growth mindset(成长性思维)、5C(21世纪核心素养),都及时给予了我理论补给,让我在教学思考的道路上,有章可循。

  4. 高阶思维的有效培养路径:PBL

  项目式学习,俨然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词汇。但是,教育向来不是赶时髦可以追求来的事情。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内涵,才能真正的用好这种学习方式,才能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搭起支架: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成长。

 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方式,它不会独立于社会单独存在,它也不是固定的知识,它是一种与5C相匹配的学习方式,需要在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中习得,需要在学生体验与参与中感悟。因此,项目式学习其实有一个前提:需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,那么,教师是否拥有这种思维了呢?

  在培训中,作为科学组的一名教师,我参与了外教精心准备的一场以“开车玩手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?”为主题的学习。看似答案很明显,也许一开始还会觉得:这需要讨论吗?但是,接下来的场景为我打开了思路:我们做了模拟实验。工具是:手机、支持、同伴二人。依次进行模拟测试,场景一是被测者专注时抓住滑落尺子的记录;场景二是被测者看手机时抓住滑落尺子的记录。实验结束,数据的支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,完全弥补了定性说明的短板之处,同时,也用到了数学、物理等相关内容。数据给了科学依据,但它仍旧是冷冰冰的数字。如何将这些数字背后的寓意赋予温度?接下来,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份宣传海报。每个小组交流、讨论、协作很自然地开展了。学习结束,我们纷纷与自己的海报合影,开心地像个孩子。

  此刻,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。这种温度,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。

  三、坚实的后盾,提供有力保障

  感谢学校、南汇新城镇提供的优良平台。在赴美研修培训期间,除了我们30位学生外,还有基金会的三位老师(倪妈妈、庞妈妈、丁妈妈)以及浦东教育局吕老师(红姐)一直在为我们默默付出,为我们赴美研修顺利进行保驾护航。在外教培训的5天里,为保证我们和外教的顺利交流,红姐全程陪伴,感恩之情无以言表;三位“妈妈”们,更是事无巨细,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,也默默为我们的赴美事务工作做了很多付出。

  11天的集中培训暂告一个段落。但是,终点是一个新的起点,让我们继续同行。